天闻地铁传媒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湖南篇:中流击水看湖南

2019.07.30

央广网长沙7月27日消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第六期特别直播《中流击水看湖南》,走进湖南省。

  第一部分: “精准扶贫”首倡地,交出扶贫攻坚五年成绩单

  主持人:过去有两句话来描述湖南湘西:一句是“湘西美得让人心疼”,还有一句是“湘西贫困得让人心痛”。武陵山国家贫困地区,是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典型的苗寨,因为当地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

  主持人:2013年11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坐在村民家门口的空地上召开了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此后,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向指引下开始了新征程。

  五年多时间过去了,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十八洞村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村民生活得怎么样?我们来听一段报道:

  这里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施成富老人的家,2013年11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就是坐在这位老人的家门口,提出了“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呢,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因为这一刻,十八洞村成为了全面开启精准扶贫历史征程的起跑点,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搞特殊化,但不能没变化”的明确要求,十八洞村不能靠堆资金、上项目来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2014年1月,湘西州花垣县县委组建的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村民施进兰回忆,当时村里的人们还普遍憧憬着会有脱贫的特殊待遇:

  施进兰: “那时候以为工作队来了,那肯定有项目了,那肯定有钱了。”

  面对村民“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扶贫工作队决定,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凝心聚气,先把精气神儿扶起来。十八洞村交通闭塞,以前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在扶贫工作队带领下,村民组建了义务施工队,因地制宜,用山上现成的石材修通了村里出山的路。

  村里还趁热打铁,开展村民评议,从支持公益事业、发展致富产业等六个方面,让大家互相打分,根据评议结果给每家每户打星,进行星级评比。一段时间过去后,村民们你追我赶,主动性、积极性都提高了。接下来的通水、通电、改厕任务一气呵成,短短几个月十八洞村就焕然一新。

  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说,“精准扶贫”让扶贫工作一下找准了方向,苗寨脱贫奔小康就如同按下了“快进键”:“就像请了好郎中给贫困群众看病一样,真正把群众的病因、病根找准了,病就容易看好。”

  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就像乡亲们笑脸一样甜。(央广网发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十八洞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多。五年多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和推进,村里“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结合当地实际,把种植猕猴桃和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扶贫产业。同时,扶贫工作队细分出了不同人群,年轻人搞起了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发展牛羊养殖,留守妇女还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几年下来,几大当家产业都逐步成型,村里的人气旺了,年轻人也都回来了。

  十八洞村施成富老人的家,现在挂上了“巧媳妇”农家乐的牌子,从外面务工回来的小伙子龙建把这里承包下来,经营得红红火火。

  龙建:“13年我就回来创业了,开始自己种了桃树,养了鸡鸭。之后有点收入了,我看到这边游客特别地多,而且以前我是学厨师的,我就把这家‘巧媳妇’承包下来了。现在经营得很不错,收入也很不错!一年收入有几十万。”

  记者来到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基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而如今,已经经过了一轮挂果,村里人告诉我们,按照总书记强调的“分类指导”,扶贫工作队对标国际标准,给这里的猕猴桃做了六百多项次检测,最终拿到了出口果园认证,第一批猕猴桃就顺利销往港澳。

  2017年,十八洞村的猕猴桃产业就实现了首次分红。村里的条件好了,村民富裕了,过去不敢想的好事儿也发生了:外乡的姑娘纷纷嫁进了十八洞村,全村有一半贫困大龄男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

  十八洞村第一支书孙中元说:“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十八洞村也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全村有一半贫困大龄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现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大、愿望强、劲头足。”

  主持人:如今,十八洞村不仅已经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还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这几年,作为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曾经“贫困得让人心痛”的湘西,已经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湖南全省的脱贫攻坚事业也进入快车道,全省五年减少贫困人口682万人。

  主持人:十八洞村脱贫只是湘西“精准扶贫”的优秀样板;而湘西的扶贫经验,也使得“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湖南全省得到了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就连线央广记者尧遥,了解一下湖南脱贫攻坚的最新成绩单。

  记者尧遥:据最新统计,从2012年到2018年,湖南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67万人减少到83万人;贫困村由6920个减少到718个;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1.49%。当前,湖南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是湖南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接下来,湖南将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打出一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到今年年底,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说到,湖南一直是个出经验、出办法的地方。下一步,扶贫攻坚工作方面,湖南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记者尧遥: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湖南指导贫困地区选准选优特色产业。以湘西为例,茶叶产业、水果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扶贫产业等,已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支柱。另外,湖南自创自建了“三落实”网上系统,将扶贫主要信息一网揽尽,工作部署一诺千金,政策落实一目了然。不仅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还能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减轻基层负担。

  主持人: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好山好水也不再寂寞;村里的年轻人多了,新观念、新事物也多了起来。我们的记者在湘西采访时就注意到,不少的山村里,都装上了ATM机,开起了电商服务站。村里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记者遇到了爱唱歌的湘西90后姑娘吴庭翠,她别出心裁,发起了苗语版《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来表达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们来听记者姜文婧采制的一段录音。

  一段悠扬的苗歌歌声中,湘西90后姑娘吴庭翠:我叫吴庭翠,我生长在湘西的苗寨,大家都叫我翠翠。我从小跟爷爷学习苗歌,现在是一名苗歌传承人。

  现在湘西的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像这首苗歌的意思就是,“这是我的家乡,青山绿水,有歌有酒,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我用歌声来迎接你,用苗鼓来迎接你。”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玩快闪嘛,我就想在十八洞村搞一个快闪,用苗语唱我和我的祖国,把我们苗族人现在的生活、文化自信,还有对祖国的祝福都表达出来。很多人在朋友圈看到我们要拍快闪的消息,马上就自己去买苗服、买红旗。拍的那天,很多乡亲都来了,穿着苗族的盛装。还有那些老人家,七八十岁的、托孙的、带仔的都来了。因为很多老人家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我们拍个视频他们都听不懂怎么行?我想通过苗语翻译,让苗族人都能明白“我们和祖国不能分割”“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含义。

  第二部分:生态湖南 做好水文章

洞庭湖麋鹿群(央广网发 湖南省委宣传部提供)

  说到生态湖南,离不开一个“水”字。烟波浩渺洞庭湖,是母亲湖,也是“长江之肾”,洞庭湖每一次呼吸、吐纳,都关乎国家生态安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南持续推进“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全流域治矿、治砂、治污,只为换一湖四水安澜,一江清水东流。

  主持人: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沿长江考察调研。他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并勉励大家守护好一江碧水。下面我们来回顾央广记者在2018年4月25日采制的一段录音报道:

  25号上午,习近平从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沿长江进行考察。

  看到江面上过往的货船,他向工作人员了解航道里的暗礁有没有清除,船上的生活用水如何处理。

  习近平还结合展板,详细了解了长江干线航道治理、荆江大堤保护等情况,他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粮草就是思想认识。这次考察,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进行分类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习近平:长江经济带要发展,首先给它下一个禁止令,作为前提立在那里。否则,你们看,如果咱们说,长江经济带要开发,那马上就到处抢跑,抢占码头,乱采河沙,到处建污染性的企业,全开始了,那个时候你再制止,又增加了很大困难。然后设立了这样一个禁区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你搞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应该是绿色的。

  主持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是有序发展、科学发展。习总书记已经为长江沿岸的保护和发展定下了调子。

  八百里洞庭举世闻名,可以说,洞庭湖的治理,是湖南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晴雨表,更是一份决心书。我们马上跟随记者尧遥的脚步,去感受一下洞庭湖畔的新变化。

  岳阳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洞庭湖60%以上的水域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的东洞庭湖湿地,是长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主战场。

  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的三江口区域,曾经砂石堆积的天欣码头,原本矗立在岸边又丑又庞大的几个水泥储罐已经全部拆除。放眼望去,码头整洁有序,清爽空旷。为了恢复长江岸线的生态,湖南对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42个泊位予以关闭拆除。

  湖南城陵矶新港区管委会主任王文华:港口已经全部退出,全面达到了“三无一封闭”的标准,就是“无设备设施、无船舶停靠、无作业残留、进出港通道永久性封闭”。

  长远的绿色发展是主线,眼前的经济利益要退一退。很多企业都已从岸线退出,湖南天欣集团副总经理熊辉说,企业的观念被倒逼转变,以后要转型发展。关停并转之后,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他说:“其实你想不通也好,想得通也好,站在大环境上来说,确实应该要退出。我们按照规划定位功能分区,新安排了一个生产基地。”

  浪花拍岸,洞庭苏醒。岳阳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港口码头占用岸线总量原则上控制在10公里左右,让163公里的长江岸线变得更加美丽。

  主持人;五年多来,湖南投入各类资金500多亿元,关闭流域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7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对长江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

  2017年12月底前,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严重影响候鸟迁徙的9.05万亩欧美黑杨被全部清理。 2018年6月,洞庭湖下塞湖非法矮围被曝光之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3万亩被私人侵占十多年之久的非法矮围,在13天内被彻底拆除。如今,江豚回来了,麋鹿也回来了。湿地生态逐步修复,候鸟数量翻了两番。下面我们连线正在现场的益阳台记者邢育红:

  主持人:邢育红你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半,现在你们那儿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记者邢育红:今天上午我跟随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沅江的安澜阁码头出发,乘船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南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的莲花村岛上,放眼望去,成片的芦苇荡随风翻滚绿浪,成千上万的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在洞庭湖上自由飞翔。听这里的渔民说,早在2017年以前,这里数万亩的洞庭湖洲上欧美黑杨茂密丛生,树林底下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经过一年半的大湖环境治理和复绿工作,目前,沅江市已完成了核心区近2.5万亩杨树退出,同时采取生态保水、培植湿地原生树种、植被等人工促进措施,修复地的各项指标均达标,昔日的洞庭“云梦泽”的美景即将再现。

  主持人:下一步当地将有哪些措施更好地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呢?

  记者邢育红:为了加快退化湿地生态的修复进程,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已制定规划,并向湖南省林业主管部门申报2019年湿地生态修复计划任务10.86万亩。对退出企业,当地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对其进行了补偿,通过开展就业培训等渠道,拓宽上岸渔民的就业。之前的造纸企业关停以后,十多家芦笋加工企业在试验区范围内专门开辟了芦笋种植、采摘基地,发展芦笋产业解决当地农民的饭碗。

  第三部分 从一粒种子的传奇,到创新型农业的乐土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也是中华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江永有闻名海内外的香稻,新晃有世上罕见的侗藏红米,耒阳有神农创耒农耕文化的最早佐证,嘉禾县有神农种谷得嘉禾的传说;如今,新型职业化农民在三湘大地上大展拳脚,精心耕种好现代农业。

  湖南水稻生产面积和数量连续40年全国第一(央广网发 湖南省委宣传部提供)

  主持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袁隆平开始在湖南研究杂交水稻,凭着一股“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精神,他投身水稻研究的事业,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如今,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播撒在中国大部分的田野里,更被引种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解决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我们来听一段央广采制的录音:

  袁隆平:1960年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那个高山上挑那个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他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施肥不如勤换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提高产量的一个办法。这对我印象很深。

  这是2007年5月,袁隆平在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的一段录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他的杂交水稻不仅播撒在中国大部分的田野里,更被引种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袁隆平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

  袁隆平: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1996年,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从2000年到2014年,超级杂交稻攻关取得了从亩产700公斤到1000公斤连续成功。今年,已经90岁的袁隆平还在带领团队研究“海水稻”,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资料图:袁隆平在水稻田里(央广网发 湖南省委宣传部提供)

  主持人:湖南水稻生产面积和数量连续40年全国第一,双季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杂交水稻产量占全国40%以上,湖南的杂交水稻制种量达全国三分之一。今年90岁的袁隆平依然在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在努力奋斗!

  主持人:新一代湖南农民也在不停探索。近年来,湖南的不少地方都因地制宜地创新种养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来自湖南浏阳的普通农民,了解一下他的生态种养。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请听浏阳台记者刘江、施立纯发回的报道:

  稻田里有悠然爬行的甲鱼,穿梭游弋的黄鳝、泥鳅……这些看似独立的个体却可以共生共长。在浏阳达浒镇金石村村民孔蒲中的农场里,这样的景象并不稀奇。

  孔蒲中今年58岁。他养甲鱼的方式更是别具一格。他的甲鱼不是养在水池里,而是养在稻田里。在他的家庭农场,稻田四周全用石棉瓦围得严严实实,每一片稻田又被划分成几块大小不一的稻田。

  孔蒲中:其实我这里面有一些宝贝,有泥鳅、黄鳝、甲鱼、 鱼、还有鸡,套起来养,他们是互相之间互惠的。

  互利互惠,这是孔蒲中的“稻田+”生态立体特色种养模式。稻谷和甲鱼共同种养,甲鱼不但能找到藏身之地,避免了“掐架”现象,还会吃掉田里的福寿螺、虫蚁等,稻谷也不用施加肥料,实现了生态种养。

  纯天然绿色食品自然不愁销路,孔蒲中稻田里的甲鱼批发价也能卖到150元/斤,共生稻米能卖到20元/公斤以上。

  2016年,孔蒲中的家庭农场成为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种养产学研基地之一。2017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与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实训基地在这里挂牌。农民孔蒲中,逐渐成了“孔老师”。

  2018年1月25日,对于孔蒲中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正在稻田里忙着抓鱼的他先后接到北京和省里的电话,邀请他走进中南海,与总理面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议。孔蒲中没想到,自己种了一辈子田,竟然会获得这样难得的机会。

  孔蒲中:当时讲实话,我是心情好像是一下子人都疯了一样。一个土农民突然上京,我以前北京都没去过,这一次不但是去北京,还要进中南海,这一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就买了一些新衣服,打扮一下,理了发,高高兴兴去了北京。

  作为唯一一名基层农民代表,孔蒲中在会上就促进家庭农场发展作了发言,大家称他为浏阳新晋“网红”。孔蒲中最为关注的加大农村投入、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在2018年一号文件里都能找到答案,这些好消息给了他更大的信心。

  如今,孔蒲中的农场已经扩大到了260多亩。今年,他在基地种了300多棵桃树,这些桃树到时候不仅能给稻田里的甲鱼遮阴,还能创造收益,更是一道风景。

  孔蒲中:桃树开花的时候,满地都是桃花。到了桃子成熟了,满地都是果子。这边里面有鱼、有甲鱼、有螺、再过去那边里面有水稻,金灿灿的稻子。那个时候人家走进来,“哪里是什么稻田,你这里是一个稻田公园!”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第四部分:开放崛起新湖南

  湖南,位于我国中部的黄金十字路口,“一带一部”崭新定位,重构经济发展新坐标。创新引领,开放崛起。

  七十年沧桑巨变,昔日内陆封闭省份,如今东西南北四通八达,多个“中国首个”、“世界第一”在这里诞生,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建设活力绽放;国际经贸“朋友圈”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新开放的湖南正在加速融入世界。

  主持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期间,对湖南提出“一带一部”的崭新定位,“一带”是指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一部”是指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主持人:2014年初“一带一部”被正式写入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底,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一个崭新的创新湖南、开放湖南正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我们这就跟随央广记者傅蕾到长沙湘江新区去看一看。  

  “我们已经开始了自动驾驶的体验,场内的体验一共是五公里。在红绿灯路口能够自主识别,在自动转弯和遇到行人车辆时能及时作出反应。” 

  在长沙湘江新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记者体验了一把自动驾驶的新能源公交车。

  2018年6月正式开园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不到一年时间内,就以赶超者的姿态跻身为“国家级”。测试区建有228个智能网联测试场景,模拟场景为全国最多,其3.6公里双向高速测试环境及无人机测试跑道为国内独有;5G网络实现全覆盖。综合性能全国领先。过去一年,测试区已开展700多场测试。长沙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弯道超车、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湘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凌勤杰:“实际上做人工智能做自动驾驶最早的是长沙的一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它具有自动驾驶和AI信息,包括关联的产业,在国内一定是最有优势的一个学校。 同时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都有国家级的实验室。长沙也是汽车百万级的量的一个生产基地,所有的车种都有。”

  长沙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发展理念,增强了企业实力,拓展了应用场景,也激活了新兴业态。在长沙天仪研究院,诞生了我国第一颗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公司成立四年多,这个不到60人的团队,已完成六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了12颗微小卫星。

  公司卫星平台研制负责人吴兴贵:“公司在成立第一年马上发射了第一颗卫星,这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

  如今,北斗导航、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智能产业也集聚成势,长沙智能制造已达到新高度,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及专项27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科研经费投入从上世纪50年代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700多亿元,科技人员达到179万人。去年,湖南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9%。

  主持人:湖南不仅有超高产杂交稻,还有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海牛”深海钻机、大容量石墨烯电容等等。说到湖南的 “超级家族”,就不得不说湖南工程机械装备这张世界级的闪亮名片。接下来我们走进中国铁建重工,来看看这些“大块头”。请听央广记者傅蕾发回的报道:

  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一产业园内,一台直径11米的大直径盾构机正在进行刀盘吊装作业,本月底将完成全部组装工序,计划8月验收下线并运往莫斯科。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国首台出口欧洲的大直径盾构机。

  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首台国产常压换刀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央广网发 铁建重工供图)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十年之前,中国使用的盾构机等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全部依赖进口;十年以来,铁建重工在高端地下工程装备领域坚持自主创新,我们研发的50多项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多项产品填补全球空白。”

  在刘飞香看来,我国盾构机发展是“逆袭”之路:打破垄断、替代进口、直至走出国门“攻城略地”。2010年,由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横空出世,刘飞香自豪地说,这台盾构机国产化率达到87%,创造了当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盾构机的最高纪录。首台盾构机“首秀”就选在家门口参与长沙地铁建设,凭借低碳、环保、噪声小、安全性能好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方案,以及超高性价比,“完胜”国外知名品牌。

  刘飞香:“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势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一是产品系列最全,有地上的、地下的、水下的;二是区域布局合理,主机企业主要在长沙,配套企业在全省各城市;三是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8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前5强湖南就占有3家,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0强湖南就占有4家。”

  目前,铁建重工已经成为全球领先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装备大规模定制化企业。依靠颠覆式技术创新,铁建重工研制的数百台盾构机,每一台都根据项目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要求,量身订制。

  刘飞香:“除了满足国内需求,我们的盾构机还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0多年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修建北京地铁一号线。去年,我们的5台盾构机出口到俄罗斯,助力莫斯科地铁建设,有效地缩短了建设工期,得到很好的评价。”

  目前,铁建重工已经成功研制了大直径全断面竖井掘进机、钻爆法隧道智能装备机群等超级地下工程装备,覆盖铁路、水利、公路、煤矿和国防领域,超级地下工程装备进一步奠定了湖南省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先地位。刘飞香说,铁建重工的发展是湖南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个缩影。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与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期打造的良好营商环境、狠抓供给侧改革和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近几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都落到实处,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主持人:用于超级工程的超级装备大力出奇迹,稳如泰山,在湖南株洲生产的领先世界水平的磁浮列车,却能举重若轻,75吨重的磁浮列车在悬浮起来的状态下,一个人就能推动。我们来听听记者尧遥现场发回的报道。

  每天早上7点,首班中低速磁浮列车从长沙南站始发,19分30秒后,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这辆列车行驶起来底盘离地约8毫米,比起其他轨道交通工具噪声更低、更平稳、转弯半径更小,最高时速达100公里/小时。

  长沙磁浮快线是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这是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一次新飞跃。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磁浮系统研究所磁浮系统主管张文跃参与经历了设计、制造、调试等全过程,他说,这标志着中国磁浮技术实现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覆盖,中国也成为继德国、日本、韩国后,世界上第4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张文跃:“为什么说长沙磁浮列车是中国实现磁浮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呢?在我理解,一是它是完全自主化的,没有依靠国外的技术引进,整个磁浮列车,包括它的关键系统还有辅助系统,都是我们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二就是它实现可用,在可用的基础上它是可靠的,这样保证它商用的可靠性、安全性。”

  湖南目前已建立完善的中低速磁浮运营、检修维护体系。(央广网记者尧遥 摄)

  安全运营三年多来,磁浮各项技术指标不断得到优化,湖南目前已建立完善的中低速磁浮运营、检修维护体系,填补了中国自主商用磁浮车辆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的空白。株洲国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也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中国“智能制造”的大军里,湖南是走在前列的主力。2010年,工程机械成为湖南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跃上全国第一。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等一大批智能制造占据世界技术制高点,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

  在湖南诞生的世界级创新成果,已拓展到轨道交通、新材料、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以前,我国做深海钻探试验只能花巨资租用外国钻探船,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团队研发的“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是目前国内首台也是唯一一台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深孔取芯钻机。(央广网发 湖南科技大学供图)

  “海牛号”适用水深超过3000米、钻深能力达90米、岩芯直径62毫米,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已多次成功应用于我国重大深海海底地质资源项目与海底地质工程勘探任务中。

  万步炎介绍说,“海牛号”实际最大作业水深、平均取芯率等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

  万步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有自主的技术了,所以勘探成本可以降低至不到原来的10%,效率上相当于国外的5-6倍的提升。其实我们搞科研,本质就是创新。所以我们的设备要一步一步不断地往下深,不断地增加(适用)水深,不断地增加钻探深度,扩展整个设备的能力和功能。”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多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中南大学团队研制生产的刹车系统搭乘国产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广域电磁勘探技术装备支撑“深海”“深地”探测……依托本土高校的科研优势,湖南积极引进产业高技术人才,初步建成集高端技术、产品、特色应用示范等为一体的具有自身核心优势的产业集群,着力加强世界级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有力推进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018年,湖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长率居全国第2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500家,一年净增数与过去5年的增加数持平。当前,湖南正全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打造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致力于在中部省份崛起中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根据《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到2022年,湖南主要指标全面达到创新型省份要求的标准;到2035年,部分关键技术领跑世界,部分重点产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湖南省工信厅总工程师黄学工表示,湖南将继续推动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基础,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的多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加快建设创新湖南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黄学工:“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三个产业集群在全国是有比较优势的。长株潭现象也好,湖南的自主创新也好,它是非常有特色的,是产学研结合的成果。长株潭这三个地方非常重视创新,带来了互相追赶的态势,各自围绕自己的优势产业奋力向前,从抓产业、抓企业、抓项目、抓园区等方面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主持人:磁浮列车是悬浮在轨道上方飞驰,同样由湖南株洲生产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车辆,完全不需要钢轨,只要在地上画上两根线作为虚拟轨道,车辆就能依靠自动循迹技术,精准识别路线,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轨道交通的想象。而且,智轨是纯电动的,充满一次电,能一口气跑上70公里。

  主持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简称 “智轨”,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创新型产品,就在两天前,这款不需要钢轨、并且有着聪明“大脑”的智轨列车,首次出海试跑。在2022年世界杯举办地卡塔尔,顺利完成了在极热环境下的测试。请听记者姜文婧现场发回的报道:

  智轨列车在卡塔尔试跑。(央广网发 中车株洲所供图)

  卡塔尔地处波斯湾,属于热带沙漠气候,7到9月这段时间,平均气温45摄氏度,最高可达到60摄氏度,在这样高温高湿的极端气候下试跑智轨列车,对车辆的动力、电池性能、空调性能等等都是很大的挑战。但是,中车株洲所城市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彭红忠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们,智轨不怕热,主动迎接这样的挑战。

  彭红忠:“卡塔尔交通部希望我们在7月份过去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历史最高温度就是在这段时间,只要通过高温测试的话,他们就对我们这个产品应该说是比较相信了。截至到今天为止,各项指标测试都非常顺利。”

  实际上,在今年1月,智轨已经在我国哈尔滨完成了零下25摄氏度极寒环境中的测试。从极寒到极热,在冰火两重天里锤炼,这份底气来自 “中国制造”的稳打稳扎和过硬的技术。在经过极热测试之后,智轨有望于2022年世界杯期间应用在卡塔尔,服务于当地中等运量的公共交通。

  彭红忠:“在世界杯场馆与场馆之间、市区到场馆、地铁站到场馆,需要一种中运量的交通接驳,满足球迷在开赛前一两个小时快速聚集,以及比赛结束以后快速疏散的这么一个交通方式。我们这个(智轨)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智轨能够实现自动循迹,自动转向轨迹跟随,等等,依托的是中车株洲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比如,利用刹车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回馈装置,早就用在我国高铁产品上。如今,中国高铁一半以上的核心零部件来自湖南。

  彭红忠:“我们的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金名片’,我们的智轨应该说为我们中国高铁‘金名片’又增色不少。因为是全球独款的首创的一个产品,没有别人的可以借鉴,所以我们把它理解为无人区。我们探索在无人区当中,当我们攻克一项技术难关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员在内心这种自豪感、惊喜也是难以言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取得突破的时候,这种感觉应该说确实非常美妙。”

  主持人:就像主持智轨极热环境试跑的科研人员说的,不怕热,只怕不够热!这劲头儿让我觉得有点像湖南人吃辣椒,不怕辣,就怕不够辣!

  主持人:没错,我们感觉到了湖南人的这份自信和底气!这份自信和底气,是在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路上披荆斩棘而得来的。湖南不仅轨道交通装备非常强悍,而且湖南省本身的交通网络也非常发达。记者翁萃娜现在就在长沙南高铁站,我们马上来连线她。萃娜,介绍一下你在长沙体验立体交通网络的情况 。

  记者翁萃娜:好的,主持人。我现在在长沙南站的磁浮高铁站,长沙磁浮快线从这里出发,只要不到20分钟,就可以到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湖南的高铁网络、公路网络、航空网络,织起了一张立体的、可无缝对接的交通网。比如高铁网,上午从长沙坐高铁北上,到岳阳吃个小龙虾,下午再坐高铁南下,到郴州东江湖欣赏美景,一点问题都没有!就在本月中旬,湖南的张吉怀高铁首座特大桥完成了合龙,张家界、芙蓉镇、凤凰等旅游文化胜地也将进入高铁时代,可以说湖南“市市通高铁”的目标指日可待。

  主持人;新中国七十年来,湖南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的华丽转变。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记者翁萃娜: 我就以航空来说吧,不临海,不沿边,接轨国际靠蓝天,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湖南的航空发展最为贴切。从最初需要与军队合用机场,到今天,湖南的8个城市都已经建起了民用机场,其中还包含长沙和张家界的两个国际机场,如今,途径长沙的航线覆盖全球4大洲,湖南的航空可谓是飞速发展。最近新增了多条从长沙始发的国际航线,标志着长沙正加速飞入“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就在上个月还刚刚开通了长沙-内罗毕航线。这条航线现在非常火爆,很多湖南本地游客或者外省游客经湖南,乘坐中非航班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挑战乞力马扎罗山,也有很多非洲客商来到湖南,带来了肯尼亚的玫瑰、南非的葡萄酒等等。

  湖南长沙湘江两岸华灯初上(央广网发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正在进行,欢迎您的收听。

  主持人:随着湖南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湖南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也不断取得新成绩。来听央广记者傅蕾的报道:

  在中南传媒出版集团一楼的展示大厅里,集团新技术新媒体部负责人林峰向记者展示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量身打造的国家教育体系,这是中国教育援外模式的首创,也是湖南出版“走出去”的重大成果。

  东非内陆国家南苏丹共和国于2011年独立,其教育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南苏丹教育部次长隆格里奥在湖南省进行访问时坦言,自国家独立后,由于资金和人才严重缺乏,南苏丹无法建立新的教材课程体系。

  2017年,由中南传媒具体承担实施的教育技术合作项目——“为南苏丹量身打造国家教育体系”正式启动。该项目包括顶层教育规划、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教育技术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和教材印刷五大板块。林峰告诉记者,根据计划,中南传媒集结了国内顶尖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团队,与南苏丹方面合作编写一到八年级数学、英语、科学的教学大纲,以及一年级的教材及教师用书。

  林峰:“我们湖南本身做教育在国内很有名的,以后会围绕教材、教辅、包括老师用书、学生用书,包括师资培训、一系列的合作。”

  南苏丹教育部部长约翰·盖·尤阿评价说,这个项目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希望最终能达到小学生人手一册教材,让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能够有书本好好学习。

  林峰说,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项目为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在南苏丹持续传播并发挥效力的平台;也为其他文化“走出去”项目提供了借鉴。

  主持人:近代以来,就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湖南人会吃辣椒会出书,比如刚才我们介绍的这个能帮助一个国家量身打造国家教育体系的企业,是哪来的一身本领呢?直播前,央广记者蒋琦采访了出版湘军的代表人物、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一起来听他们的对话。

龚曙光(央广网发 钟南宣 摄)

  龚曙光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和记者见面时,他刚从欧洲洽谈战略合作回来不到十个小时,时差还没倒过来。

  龚曙光:“这次我去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就是为了布局东南欧的国际战略,想并购一家在南联盟过去规模最大的出版集团,以它为基础,把东南欧乃至整个西欧之外的市场,以它为基点聚拢起来。”

  作为湖南出版的领军人物,龚曙光每次出访,总能感受国外同行对湖南出版的尊重。

  龚曙光:“我自己的感觉是,我在省内不如在国内有名,在国内不如在国外有名。这对于一个出版人来说,是莫大的光荣。出国一次,体会就更深一次。不管是去到哪个国家,我所收到的同行关注和接待,是国际顶尖级的。这当然不是对我个人的一份尊重,这是对中国出版的一份尊重。法国法兰克福出版集团的评价:‘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出版集团之一,这是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这是东方出版的老大’。”

  2008年,根据中央的要求和湖南省委的部署,成立了符合现代资本市场要求的中南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委的领导和中央的支持下,于2010年十月正式挂牌上交所,成为中国出版全产业链上市的第一股。龚曙光永远记得自己带领团队在上海证券市场敲锣上市时讲的话:

  龚曙光:“我当时说,我们带着列祖列宗给我们的家当,走到上海这个大码头,这是我们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我们要去的码头可能是伦敦,可能是纽约,这是我们新的登陆点。”

  中南传媒的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场“中南传媒风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证监会评价中南传媒不仅创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标杆”,而且创造了资本市场的成功案例。在龚曙光眼里,这种风暴,带来湖南出版业巨大变化。现在,出版湘军每天要推出的书20本,要发行150万册图书。每天服务的各个互联网和网端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人,产品由过去主要服务省内,到现在服务整个华语人群。

  龚曙光:“由一家出版社,变为13个出版机构,由过去单一的图书产品,到现在的书报刊网端全产业链,发行渠道由单一的新华书店,到现在集实体店、线上渠道等一起的8家发行机构,产品形态由过去的纯纸质形态,到现在有纸媒、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复媒体形态,由一个过去居于中部地区内陆省份的出版集团,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在全球排位前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团,可以说,湖南出版、中南传媒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和象征了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历程和速度。”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央广网发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省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湖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凝心聚力,筑梦前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筚路蓝缕,团结奋进,在坚韧前行的改革进程中,攻坚克难,薪火相传,经济社会民生持续升级发展!

  主持人:湖南经济总量不断跨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7.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6425.78亿元,特别是近十年来实现三次升级跳,2008年跨上万亿台阶,2016年突破3万亿元,2018年首次跃升至全国第八。

  主持人:今天的湖南,从新中国成立初那个一穷二白、农业为主的贫困落后省份走来,携着强大的发展气场,迅猛地跨入全国区域发展的“第一方阵”,展现改革足音、发展活力。

  主持人:今天的湖南,沿着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迹走来,走向追求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GDP,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刷新发展理念,倒逼发展转型。从“一五”期间国家大批重点项目布局的“南方工业基地”,到再次站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湖南正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中,对接全新的发展坐标。